还有一个星期就将结束此次悉尼之行,不用再穿着衬衫皮鞋,有机会舒服的坐在自己宽敞的Office里,吃点水果,听听session,想起来感觉真好。
从去年11月开始到现在,前后辗转两个公司,八周时间。不得不说,逝去的,是出国的兴奋,经历的,是时间的漫长和痛苦。周末出去玩一玩,吃点各国美食,已无法抵消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打击、失落、压力、迷茫。
存在感
这个词可以用来衡量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,存在感越强,对团队越重要。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:可以在讨论中贡献自己的观点,可以在开发中承担重要的职责,可以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给与帮助。从这几个角度讲,我的存在感趋近于零。如果加上完成若干个Story的话,那还可以勉强说有一些,但是这是最若的环节,因为这是最可以被替代的。
在客户现场工作,需要8个小时精神高度集中。特别是第二个项目,只有我和米高两个人,但是这是一个团队,一个人的低效就意味着团队损失了一半的战斗力,甚至更多,因为另一方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弥补这一方的缺失。曾经两三次,莫名我的效率出奇的低,那几天也就是打击和失落感最强的几天。两个人的团队,没有任何缺点可以隐藏,没有多少希望另一方在现场工作中随时给与帮助,只有自己在下班后和同伴交流,思考,制定后面的计划,改进,然后实践。
语言
无论如何,这都是一个硬性的东西。似懂非懂基本是每次会议的主要感觉,当然,这就更加无法发表什么意见,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听的上面,很难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思考的功能。
相处
第一个项目是和自己的团队以及客户一起工作,每天和自己的人pair(Jak,很nice的一个人,每天不停的说话),那种感觉很好的,看着完成的Story在客户给用户Showcase的时候得到很高的赞扬,心里还是有不少的满足感。但是,这完全不够!第二个项目,大部分时间,完成Story以及熟悉现有的系统,一个人。用米高的话说,这是躲在角落里编程。和客户交朋友,是除了项目本身的内容之外可以对项目完成起到重要帮助的环节,而对我,这个到最后我也做得不好。
当然,不想把这篇博客变成倾诉痛苦的地方,毕竟待的时间也不短了,也需要总结一下为数不多几点经验和体会:
准备
当能力不足以完全胜任客户现场的工作时,充分的准备是唯一可控的方面。过去两周的两次Showcase和一次需求澄清会议我的印象很深刻。共同点是
- 我是百分百的参与者
- 我很自信地和客户交流
- 我完全听懂他们说什么
- 我得到米高的称赞(也许前面太差了这里正常一些都觉得难能可贵了。。)
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。Showcase要得益于是Koch的时候有过小罗的培训以及实践,略有不同的是这次客户就坐在旁边。这会议,是因为我近一段时间都在分析那个模块的业务,有很多的理解和疑问。当准备足够充分,就有足够的信心表达。国外客户会议的相同点是每个人的思维都很快,一个人发言刚结束另一个人会立刻开始,没有任何的停顿。如果这个时候不是完全听明白,或者正在尝试记录一些内容,那基本上很难有机会发表意见,除非那个问题就是针对你,大家刻意停下来等待你的回应。
交流
第二次过来,在几次的Friday Lunch中遇到前次项目中合作过的同事,感觉格外的亲切,几乎每个人都单独聊过。这种感觉很奇妙,因为这些人在上次来的时候其实也没有说过多少话。我想如果再见到前面的客户,也会有相似的感觉。
更加主动的交流。这是语言想要进步所必需而且最有效的吧,除了与同事的沟通,在皇家植物园与遛狗的爷爷,在菜市场与卖菜的大妈,在吃饭时与同座的年轻人…当主动去说,就会越想说,反之只会退缩。
逝去的,经历的,都是过去式,这段时间留下的至深感触也许很久都不会忘记,这个值得记录并珍惜。到现在正式工作已经18个月了,如果换作一份普通的程序员工作,编写并维护某个代码模块,一年半的时间足以完全掌控那个模块,足以轻松自如地应付每天的工作。但是现在,也许是咨询师这个特殊的身份,决定了不是轻松的应付代码就是全部。我感觉到的,是一个长远而艰难的漫漫长路,似乎一切都还只是起步,而后面无数的未知。
什么时候可以回头看见自己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精彩的一段了呢?期待中……